1. 佛學文化
          Product display

          聯系我們
          Contact Us

          名稱:莆田市荔城區蒲洋佛像工藝品有限公司

          電話:18850952222、13905944755

          郵箱:63605954@qq.cm

          網址:http://www.pyfoxiang.com

          地址:福建省莆田市荔城區黃石鎮迎賓路常溪居委會42號

          佛學文化

          佛像造像藝術歷史

          2019-05-05

          佛教于公元前6世紀產生于古印度,佛教文化與佛像藝術伴隨佛教的向外傳播,開始與世界各地文化藝術融合、發展。印度佛教進入中國有多條路線;印度的佛像藝術傳入中國,也呈現出路線多、范圍廣的特點。歸納而言,主要有五條路線:

            南傳陸路  從南亞諸地進入我國西雙版納地區傳播,巴利文語系佛像藝術的主要傳播路線。佛像造型以印度馬吐臘風格和笈多風格為主。
            北傳陸路  屬于大乘佛教的犍陀羅佛像藝術從西北印度進入今阿富汗境內,進入中國的新疆、甘肅等地?,F存于新疆的印度式佛寺石窟遺址,佛像都帶有明顯的犍陀羅特征。敦煌、麥積山等地的石窟造像帶有濃厚印度風格,是佛像北傳路線的有力證明。
            北傳藏道  從東印度北方經尼泊爾和喜馬拉雅山進入西藏的陸路通道。公元13世紀,伊斯蘭教進入印度,大批僧侶從此路線逃入西藏。帶入印度波羅王時期的密教佛像,與西藏本地苯教(亦稱本波教)佛像相結合,形成了具有明顯特色的藏傳佛像。藏傳佛像是明清兩代佛像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
            除以上三條主要傳入通道之外,還有從海道進入中國的南海航道、蜀印陸路。其中,印度小乘佛教經海道進入緬甸、泰國等南亞國家,進入中國東南沿海的是大乘佛教。
            早期佛像“印度味兒”濃
            佛像并不是伴隨佛教的創立而產生的。在佛教創立早期,佛教徒認為佛陀是神圣、至高無上的象征,只可在心中冥想,不可塑出具體的形象。早期的佛教藝術多以佛的腳印、蓮花座、菩提等佛教信物代替佛的具體形象。
            早期佛造像受古希臘雕塑藝術風格的影響,注重將人體藝術的表現方法運用到佛造像上。例如,許多高古佛像的面相與印度人面相特點極為相似,佛像身材比例勻稱,各部位肌肉特點與真人無異。
            金銅佛像在佛教傳入中國的早期稱為金人或金泥銅像。隨著犍陀羅、馬吐臘、笈多藝術以及尼泊爾、克什米爾等造像模式和風格傳入中國,對中國早期佛像造像有很深的影響,面相、衣紋、裝飾都帶有濃厚的印度特色。
            康熙時期佛像升值潛力大
            三國兩晉十六國時期
            佛教自東漢傳入中國之后,佛像造像興起于東漢中晚期。東漢、三國一直到西晉時期,佛像還只是簡單依附于中國原有的神  形象,多數見于墓葬之中。
            十六國時期,金銅佛像鑄造出現。這個時期的佛像特點為頭部有高肉髻,面相五官深刻,眼大鼻高,衣服多為通肩式。帶有異域特征的同時,也呈現了部分的漢化趨勢。
            南北朝時期
            南北朝時期的佛像造像一方面吸收了印度犍陀羅與馬吐臘的風格特點,一方面與漢文化的藝術風格和鑄造技法相融合。發髻呈波浪紋,衣飾為右袒肩式。北朝的佛像造像龐大,風格古樸粗獷,面相身軀肥胖,神情莊重安詳。南朝的佛像則帶有面相清秀的特點。南北朝后期,佛像服飾開始出現了褒衣博帶的漢式衣裙。
            隋唐時期
            隋代是佛教歷史的過渡時期,金銅佛像的風格既受北周、北齊的影響,又逐漸呈現出成熟特點,追求裝飾變化,向唐代過渡,漢傳佛像開始大量出現。隋代以立像的菩薩像較多。
            唐代佛教發展達到鼎盛時期,佛像藝術也隨之達到鼎盛繁榮階段。此時期的金銅佛像總體呈現雍容華麗的特點。面相飽滿圓潤,肌肉結實,裝飾繁復,衣飾寬大,體現了唐代的審美特點。
            五代兩宋時期
            五代后周時期的“滅佛運動”致使大量佛寺佛像被毀,北方佛像藝術由此衰落下來,處于一個停滯的發展狀態。到兩宋時期,佛像藝術開始復蘇并有了新的發展。宋代社會發展呈現出世俗化的特點,此時期的佛像以寫實為主,風格與審美特點與當時社會相符合。此時期佛像以菩薩、羅漢為大眾所喜愛,面相或圓或方。菩薩頭戴花冠或發髻冠。佛像衣紋服飾上出現一種“V”字領的僧衣,是宋代僧人常見的服裝樣式。
            元代
            元代宮廷設置了制造佛像的專門機構——梵相提舉司。元朝是少數民族政權,漢傳佛教的影響在此時期有所減弱,藏傳佛教的影響逐漸擴大。尼泊爾及西藏佛教造像工藝的傳入,形成了“漢造”“藏造”兩大風格的佛像,也成為這個時期佛像藝術的大特點。此時期金銅佛像特點為面相五官緊湊,額頭平而飽滿;肢體肩膀寬闊,腰肢纖細,四肢較粗。
            明清
            明代宮廷專設了佛像造像機構——佛作,專門用于制造藏傳佛教。隨著明代商品經濟的發展,民間小型佛像造像以商品形式大量出現。隨著藏傳佛教在中原之地傳播的影響擴大,與中原的漢文化相互融合。由于各地文化差異、教派的多樣化以及佛像制造工藝的差別,明代藏傳佛像主要有藏西、藏中、藏南、藏東等風格樣式。
            藏西指的是今阿里地區,受克什米爾與東印度佛像藝術影響較大,質地多為黃銅,鎏金較少。佛像面相的五官深刻,額頭寬廣,身材比例勻稱。藏中是以拉薩為核心的地區,既有印度、克什米爾、尼泊爾等地的風格,又有漢地佛像的影響。造像的五官端正,鑲嵌松石、寶石、珊瑚的裝飾較多。藏南風格的金銅佛像受尼泊爾影響較大,佛像面相開闊,胸部豐滿。藏東風格的佛像造型受蒙古與漢地文化的影響,造型較為古樸。
            明永樂、宣德時期的宮廷佛像是目前市場中藏家為關注的部分。此時期的佛像以藏佛為主,質地多用紅銅,澆鑄雕刻技術高超,裝飾以珍貴的珠寶。佛像面容略帶漢人特征,面相刻劃細致,蓮座有圓、方兩種類型,底部刻款,為當時皇家或政府賜予西藏各地高僧的禮品。
            清代佛像造像以梵系造像為主流,并融入了各個流派的風格。在康熙、乾隆時期到達鑄造的頂峰??滴鯐r期的佛像造像精巧細致,目前市場中的升值潛力也較大。清代佛像面相寬平,衣紋線條流暢,但有趨于程式化的端倪。

          服務熱線 咨詢熱線 地圖
          欧美激情视频